讲座回顾 | 孤单不等于孤独


2021年1216日周四下午,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专职老师杨婧琦与同学们相聚丽湖校区四方楼西110,开展了一场主题为“孤单,不等于孤独”的讲座。讲座促进了同学们对于孤独的了解,启发了同学们对于人际关系需求的思考。



首先杨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孤独的具体含义及特点。孤独是一个人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的质量或数量无法达到自己理想的水平而产生的一种不舒适的状态,是一种主观体验。而孤单是指一个人的客观状态,孤单的人却不一定感到孤独。这种主观体验可能在任何情境下出现,不仅仅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在课堂上、在出游中甚至是在与许多朋友聚会时,都可能感到孤独。

孤独具有普遍性,大多数(90%)人一生中在某一个阶段会感到孤独,感到孤独是正常的。孤独有事件性/阶段性/短期孤独(state lonely)和慢性/长期孤独chronic lonely)之分。短期孤独会促使我们寻找更加有滋养性的关系,而长期孤独会给人带来身体,心理,以及认知的变化。



孤独是有适应性意义的,它具有促进个人社交行为,增强社会联结的功能。它也是一个鼓励我们积极适应环境的信号。孤独也有帮助我们探寻自我的意义。在16-25岁的心理发展转型期,我们可以在孤独时思考自己是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思考自己的人际关系需求以及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



最后,杨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三个应对孤独的建议:

1、正视自己的社会联结需求:重视社交质量而不是数量,追求人际交往的长期满足而不是社交回避带来的短期满足。

2、适当运用复合型的调节策略:从形成孤独感的多方面原因入手,改变认知,增加社交频率,学习新的社交技巧,并给自己一定的时间。

3、求助心理咨询:如果自行调节无法缓解孤独感,可以求助校内校外的专业心理帮助机构。

信息来源:

202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