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教师面临着家庭与工作带来的多重压力,为了给教师提供更多应对压力的思路、提高职业幸福感,深圳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于2022年5月20日14:30在粤海校区致理楼L3-406举行了主题为“提升职业幸福感:教师的压力与应对”的讲座,讲座在丽湖校区四方楼西110进行同步直播。本次讲座由心理中心临床专家组组长郭田友老师主讲,心理中心蔡洁钒老师主持。
讲座开始,郭老师讲到,幸福感是一种随欲望变化的主观感受,创造幸福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幸福。社会环境、职场环境和个人层面的各种因素都可能引起个体压力,即压力源。当个体认为自身能够应对,则是积极压力,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高工作效率和情绪稳定等正面的反应,是一种相对健康的状态;当个体认为自身资源不能很好应对,则是消极压力,个体表现为头痛、高血压、心脏病等生理不适,产生焦虑、低落的情绪,降低工作效率等负面反应。
郭老师强调压力通过中介机制影响个体,主要包括认知系统、社会支持和生物调节三个方面。在认知系统中,个人抱负水平、人格特征、既往经历等因素会影响个体对压力的认知评估,对行为、认知和环境的控制感影响个体对自己应对压力的能力评估。
社会支持系统包括主观社会支持(即个体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和客观社会支持(个体实际拥有的社会支持),二者相辅相成,社会支持系统更好的个体压力应对能力也更强。
生物调节系统中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也对个体应对压力的能力有影响,在遭受同样精神刺激的情况下,生物系统协调、身体健康的个体更容易平稳度过。
随后,郭老师提议教师们积极探索自己的工作绩效曲线,找到自己的绩效高峰、疲劳、衰竭、崩溃时的压力水平,形成压力管理规划,当压力不足时激励自己,当感受到疲劳时及时进行放松,保持在适当的压力范围。
当压力过大时,郭老师建议我们可以尝试改变对于压力的看法。我们可以将此刻作为改变的契机,对压力进行积极赋义:这是在提醒自己应该在人生规划和生活习惯上做出适当调整。当因为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情绪时,不急于绝对地消除负面情绪,而是在保证焦虑不泛化到生活其他方面的同时寻求疏通之法。
郭老师也提出了应对压力的建议:
1.开发自身的资源:觉察自己焦虑情绪的来源,焦虑通常是指向未来不确定的事情,可以从过去美好、温暖或有力量的积极经验中发现自身资源。
2.积极地自我调整:在生理方面,多做放松训练,健康饮食,规律睡眠,可以多尝试挥拍类运动、游泳和有氧体操,缓解焦虑;在社会支持方面,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在认知方面,学会悦纳自我,体验当下,积极看待生活中遇到的事件。
3.充分认识优势:尝试客观、理性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发挥自己的优势。
4.进行角色切割:注意工作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切换,避免把工作中的情绪带进家里, 也避免把家里的情绪带进工作中,关注真正重要的人和事。
5.进行积极总结:如今天感恩的事?过去一周进展顺利的事?想象或体验过的人生最美妙的时刻?
6.完善社会支持系统:找到给你“杯子”续水的人。这样既可以帮助宣泄不良情绪,也能获得情感支持和各种现实帮助。
最后,郭老师强调焦虑具有弥散性和漂浮性,易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可能难以察觉,当感觉到不适,自助无法缓解的时候,建议积极寻求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