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自我关怀,通往幸福的道路”心理工作坊


2023年4月9日,由深圳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办的“自我关怀,通往幸福的道路”心理工作坊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心理中心专职老师专业指导,心理学院研究生姜薇薇和周玉带领,在丽湖校区正义书院举行。



活动建立在安全友好的关系基础上开展,团体成员共同约定了保密、真诚、接纳与不评判的团体规则。


活动中,带领者向团体成员介绍了自我关怀的概念和组成部分,组织大家讨论自我关怀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感受,分享了对自我关怀及其各个部分的理解,以及通过正念自我关怀练习,切实体验如何在生活中减少自我批评,增进自我关怀。


自我关怀(self-compassion)由美国心理学家Kristin Neff在2003年提出,是一种个体在痛苦、困境中与自己相处的健康方式,是当面对失败、感觉不足或生活困扰时可以尝试的善待自己的方法。Neff认为自我关怀包含三个部分:善待自己、共同人性和觉知当下。在过往研究中表明自我关怀对个体心理健康、行为调节、压力应对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在活动中,带领者和团体成员首先分享了自己在面对困境时通常会采用的对待自己的方式。团体成员开始觉察到自己存在长期的自我批评、苛责,并给自己造成了痛苦


之后带领者与团体成员共同讨论、理解自我关怀的三个部分。许多成员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尤其是对于日常生活践行自我关怀的阻碍,以及怎样可以消除疑虑、减少阻碍。团体成员分享各自生活中的领悟很大程度上解答了彼此的困惑。


随后带领者带领团体成员进行正念自我关怀练习,包括“觉知当下”、“放松安抚”、“即时自我关怀”和“发现你的关怀之声”。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首先帮助团体成员理解何为正念,尝试感受正念状态;接着用放松安抚的方式建立起和身体的联系,学会从安抚身体开始放松身心;随后进入“即时自我关怀”的练习,即从自我关怀的三个部分入手,在困境中给与自己切实的支持和关爱。



上述三个练习结束之后,团队成员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最后在“发现你的关怀之声”练习中,带领者和团队成员一起,选择某个具体困扰的情境或行为,帮助成员将长期以来自我批评的声音,转换为支持和关爱的声音,以关爱和鼓励的方式替代批评来激励自己前行


在最后的分享讨论中,大部分成员表示通过练习能更好的觉察自己的情绪和身体感受,能通过自我安抚让身心放松下来,也能通过即时自我关怀和发现关爱之声平息自我批评的恶行循环。


有成员表示通过讨论练习,找到了自己这段时间一直以来痛苦的根源,现在又能重新接纳自己了。也有成员表示在练习中无法体会到与身体的联结也无法给与自己真正的安抚。


带领者向成员表示,对于在一次练习中无法获益的情况是常有的,对这种失望的接纳,也是自我关怀的一部分。在活动反馈中,所有成员都对本次活动给与了肯定的评价。


自我关怀的本质,是用爱来保持痛苦的过程,它不是摆脱痛苦或让痛苦消失,而是勇敢地与痛苦相处。它用温暖和善意的力量,帮助我们在困境中保持坚强,让我们在生而为人、在所难免的痛苦感受中与他人联结。我们所有人都需要关怀,需要在痛苦时刻也能得到智慧与爱的回应。


信息来源:深圳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202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