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头脑特工队》的朋友,一定对影片里情绪小人操控主角情绪的设定印象深刻。
在电影中,快乐、悲伤、愤怒等情绪小人各司其职,让主角的情绪丰富多变。
但在现实生活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情绪小人们”仿佛乱了套,情绪不受控制地大起大伏,如同坐过山车一般,这可能是双相障碍患者面临的困境。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双相障碍。

图源:网络
01
“情绪过山车”
什么是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曾叫躁郁症,简单来讲,就是大脑调控情绪的功能 “开关” 失灵,躁狂(或轻躁狂)和抑郁这两个 “小怪兽” 间断性地交替出现。在我国,双相及相关障碍的终身患病率约为 0.6%,差不多 800 - 1000 万人受它困扰。
躁狂 / 轻躁狂发作时,患者会超级兴奋,心境高涨,自信心爆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晚上不用睡太多,精神头还很足,话多得停不下来,见谁都想聊。注意力容易分散,做事不计后果,比如乱花钱、盲目投资。
而抑郁发作时则完全相反,患者情绪低落,对曾经喜欢的事都提不起兴趣,愉悦感消失。食欲、体重和睡眠都受影响,人变得迟钝、易疲劳、爱发脾气,总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充满内疚感,思考和注意力都下降,严重时甚至会有自杀的念头。
目前,医学上还没完全弄清楚双相障碍的病因,推测可能是环境因素和素质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像易感基因、神经递质、脑网络、免疫炎症等都可能是潜在病因。

图源:网络
02
诊断与治疗
和双相障碍 “过招”
在双相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精神科的诊断方式有别于其他科室。其他科室多是确定性诊断,像骨折靠拍片子、高血压测个指标就能确定。但精神科诊断双相障碍,得先排除甲状腺功能低下、颅脑疾病等器质性疾病,再综合症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社会功能损害情况来判断。
治疗双相障碍和抑郁症差异明显。治疗抑郁症常用的抗抑郁药,若用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时,可能会引发躁狂,让患者情绪更不稳定。所以,治疗双相障碍一般会用心境稳定剂,稳定患者情绪。
治疗期间,药物调整很关键。因为双相障碍复杂,医生要根据患者发作状态、个体特征等,尝试不同药物和剂量,找到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患者一定要按时按量服药,刚开始服药时,药物需一段时间才能发挥作用,随意停药会让症状反复。
在治疗双相障碍时,不少人会有疑问,比如出现情绪问题,是不是找心理医生谈一下,或吃点药就好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双相障碍和抑郁症是大脑神经递质功能出现问题,光靠谈话无法解决。
心理治疗在双相障碍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需要选对时机和满足一定条件。
● 稳定期:此时患者没有明显的躁狂或抑郁症状,这是心理治疗的最佳介入时机。如果患者情绪不稳定,心理治疗很难发挥效果。
● 有主动的诉求:心理治疗强调自救和自洽,如果患者没有内在动力,外力强加的治疗很难成功。
● 长期坚持:心理问题成因复杂,历经多年形成,一两次治疗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 药物心理双管齐下:药物和心理治疗需相辅相成,药物解决病理问题,心理治疗提升心理状态,二者缺一不可。
03
当特殊人群遇上双相障碍
儿童、孕妇、老人如何应对
● 儿童青少年:成长路上的情绪 “风暴”
儿童青少年是双相障碍的高发群体,美国平均发病年龄 20 岁,欧洲 29 岁,早发年龄段集中在十几岁。
如果孩子出现情绪波动大、学习成绩起伏、人际交往问题等,家长要警惕。
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治疗影响很大,要避免过度焦虑、找借口或否认问题,应给予孩子支持。孩子确诊后可以用药,但要小剂量、缓慢加量,并密切评估。
· 不要做这三类家长:
焦虑型家长:全家出动,让孩子压力倍增,不愿暴露问题;
解释型家长:总为孩子的问题找借口,影响医生判断;
回避拒绝型家长:直接否认孩子有问题,形成诊疗阻力。
● 孕妇 / 哺乳妇女:特殊时期的艰难抉择
孕妇用药需谨慎,部分药物在孕期使用有风险。情绪不稳定的女性服药期间应避免怀孕,若孕期发病,可选择对母婴影响小的药物或物理治疗,且服药期间不能哺乳。
● 老年人:特殊的用药注意事项
和儿童青少年相似,要小剂量、缓慢加量,同时老年人常伴有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用药时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而且很多精神类药物会增加跌倒风险,家属要做好看护。
04
康复指南:
从“生病”到“生活”
● 运动助力:开启快乐 “开关”
规律运动和生活对双相障碍患者康复超有帮助。运动能让大脑分泌一些 “快乐因子”,改善情绪,还能抵抗药物带来的一些不良反应,预防疾病复发。
就像我们平时运动完,会感觉开心、轻松,患者在状态好的时候运动运动,也能促进多巴胺分泌,让自己心情变好。
● 回归社会:重新找回生活的色彩
患者可以去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比如去社区当义工。在这个过程中,和别人聊聊天、一起做点事,能帮助大脑恢复,重新融入社会,找到自己的价值,减少病耻感。
● 家庭支持:避免过度焦虑或否认,倾听>说教
双相障碍患者的情绪和认知可能已经受到疾病的影响,此时家人要多倾听患者,理解他们的感受,避免说教,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增强内心的安全感。
提醒:“双相是大脑生病了,不是性格缺陷,更不是矫情。”
总之,得了双相障碍不可怕,不要自己瞎猜或者轻信网上的信息,一定要及时咨询专业医生,积极配合治疗。希望大家能多关注这类疾病,消除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偏见,让他们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少一些阻碍,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图源:网络
来源 | 健康宁心 公众号
排版 | 吴薛韬
责编 | 王岫川
审校 | 韦君如 蔡洁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