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联结 | 发展亲密关系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大家对于亲密关系的疑问与困惑。例如,“我一定要谈恋爱吗”、“爱和喜欢的区别是什么?”、“我如何才能找到灵魂伴侣呢?”一段健康良好的亲密关系需要学习和经营,今天我们与大家一起走近亲密关系,了解爱~


01 什么是爱


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爱是一种亲密且温暖的感觉让人能够克服对外界的恐惧,从而解除自身的孤寂感,以此来获得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唯有通过爱,才能长久地、保持独立地和其他个体建立心的结合,脱离孤独。他提出,真正的爱需要具备关爱、责任、尊重、了解四大要素。


这意味着,爱不仅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能力;它既丰富了人生意义,使我们变得完整,同时超越自己。


成熟的爱

1关爱(care

弗洛姆认为爱是主动给予的行为,它并不是指物质上的付出,而是我们将对方纳入我们的生活地图中,给予积极的关心,主动关怀对方,支持对方的成长。例如我们会主动关心“今天过得好吗,有没有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你看起来这么烦恼,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2责任(responsibility)

存在主义心理学强调,意识到责任等同于意识到自己是自我、命运、生命的创造者。亲密关系作为人际联结的一种重要内容,其责任感意味着,我也将对自己爱的对象负责。这种负责不是托付,而是互相联结,为共同的生活和未来付出自己的力量,积极关照双方的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


3尊重(respect)

在亲密关系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心理需求和行为模式。尊重所爱的对象,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意味着自我获得独立,同时允许和帮助对方成长。


4了解(knowledge)

尊重他人,首先要去了解爱的对象。我们在恋爱前可能带着不同的期待和标准,一旦开始恋爱,提醒自己真诚地去了解这个真实的对方,摘除“恋爱前的眼镜”,了解对方真正的个性和需要,讨论双方的价值观、生活愿景和行动计划。弗洛姆提到的爱的给予,内容包括一个人的快乐,兴趣,同理心,知识,幽默和忧愁。


02了解依恋类型


了解了成熟的爱具备的四种因素后,有的同学会问:“有时候我明明很喜欢这个人,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会吵架”?我们可以从依恋理论来了解亲密关系中的互动模式。


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鲍尔比提出的,解释了婴儿与养育者之间的情感联系。1978年,他的学生Mary Ainsworth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回避型。1990年,巴塞洛缪在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的基础上,提出4种成人依恋风格


四种依恋类型的主要表现

1安全型(Secure)

这类型的人群在一段关系中能感到安全,对另一半有信任感,不担心也不怕另一半会抛弃他们;同时享受亲密,不抗拒在相处中做出亲密动作如拥抱、亲吻等。


2痴迷型(Preoccupied)

这类型的人群往往会快速进入亲密关系,渴望对方一直陪伴在身边,但在相处中缺乏安全感,患得患失,焦虑程度高,常常根据相处的细枝末节猜想:TA是不是不爱我了?TA是不是爱上别人了?


3疏离型(Dismissing-Avoidant)

这类型的人群往往比较独立,不喜欢依赖他人,甚至会拒绝和他人靠近。在相处中感觉平淡甚至冷漠。实际上,他们的内心非常渴望被关心和疼爱,只是被掩藏了起来。


4恐惧型(Fearful-Avoidant)

这类型的人群,一方面渴望得到爱,害怕分离;但另一方面又回避亲密,害怕被抛弃。他们常常在想要靠近和想要远离之间徘徊和矛盾。



03 提升爱的能力

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

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过更好的生活;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我们必须超越自卑。


在恋爱中,提升自尊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痴迷型依恋类型的人来说,提高个人效能感和个人价值感具有重要意义。我能胜任生活,意味着我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对我兴趣和需要范围内的现实有理解和判断的能力;我值得活着,意味着对我生活和幸福的权利、对我自己需求的主张持肯定的态度。我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慢慢走向自己想要的关系,想过的生活。


保持觉察与感恩的态度

一个人的融合倾向是与生俱来的,但随着成长,我们会意识到分离成为人生的常态。但无论是陪伴还是分离,我们都可以保持对自己和他人的关爱。在亲密关系中,想要获得“对等”的付出是困难的,尤其是对于恐惧型和疏离型的人群来说,学习关注在亲密关系中的各种感受、体会陪伴的快乐、理解支持的意义,尝试单纯的给予,都是新的体验。拥有一段关系,就值得为自己和对方表达鼓励和感谢。


尝试真诚与开放的对话

亲密关系的经营,最大的转变是,从关注“我”到关注“我们”。每个人对爱的想法和表达是不同的,这意味着我们是否拥有觉察力,同时愿意真诚地表达。在沟通中,我们鼓励大家减少使用指责、回避、拒绝这类消极被动的沟通方式;而是在坚持在对关系中获得幸福和满足感上保持责任意识,积极倾听和表达,理解双方的心理需求,共同经营一段智慧的关系。


爱是热烈地肯定他人的本质,积极地建立与他人的关系,在双方各自保持独立和完整性基础上的相互结合。爱的本质是给与而非获取,爱的目的是使其对象获得幸福、发现和自由。

——弗洛姆



信息来源:深圳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2022-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