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秋韵渐浓,我们迎来了第34个“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全国宣传主题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旨在通过多种方式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促进对常见心理问题科学认知,减轻社会歧视和“污名化”。同时增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让更多人感受到支持与陪伴。
对大学生而言,世界精神卫生日的设置从不是为了强调 “问题”,而是想温柔地提醒我们:像关心自己的身体一样,在意自己的情绪波动;像补充营养一样,给心灵留出 “充电时间”。关注心理健康,不仅是为了应对当下的挑战,更是为未来的人生积蓄力量,在此,我们诚挚发出以下倡议:
关爱自我,从细微处滋养心灵
真正的强大,始于温柔地对待自己。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我们学会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为自己留一方心灵的栖息地,我们可以:
1. 晨起三分钟呼吸空间:每天醒来,不急起身,先感受三个深呼吸。想象气息如秋日溪流,缓缓流过全身,带走焦虑与疲惫。
2. 午后十分钟静心独处:放下手机,远离喧嚣,或闭目冥想,或记录心绪,让思绪如天上白云般轻轻飘过,不执着、不挽留。
3. 睡前感恩日记:夜晚,写下今天让你感动的三个瞬间——可能是食堂阿姨多给的一勺菜,可能是同学帮忙拿的一件快递,也可能是终于解出难题的喜悦。这些微小的自我关照,都是滋养心田的养分。
打破偏见,用理解融化隔阂
心理困扰不是“脆弱”或“矫情”,而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正常现象。每一个看似坚强的外表下,都可能藏着一颗需要被理解的心。我们可以:
1.科学认识心理健康:主动学习心理知识,阅读心理学书籍,科学视角理解情绪波动与心理状态,了解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应对方式。
2.转变视角,放下评判:尝试将“我有问题”的思维转变为“我正在经历一些挑战”的认知,这样能帮助我们减少自我苛责,培养更积极的自我对话。
3.勇敢接纳,践行自我关怀: 勇敢地承认并接纳自己当下的所有情绪和状态,练习像对待一位陷入困境的好友一样对待自己:给予耐心、理解和支持,而非苛责。可以通过正念冥想、书写情绪日记等方式,与自己的内心建立友善的连接。请记住,完整比完美更重要,接纳自己的全部,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温暖他人,让善意在身边流动
心灵的联结需要善意与共情。在我们身边,也许有同学正默默承受心理困扰,一句关心、一次倾听可能成为照亮他们黑暗的一束光。
1.留意身边同学的变化:若注意到那个总是坐在第一排的同学突然缺课了,那个活泼开朗的朋友最近变得沉默。主动走过去,轻轻问一句:"你还好吗?"
2.主动倾听,拒绝冷漠:当朋友倾诉时,把“你怎么这么脆弱”换成“我理解你的感受”;把“别想太多”换成“我愿意听你说说”。温暖的语言,是照进心灵的一缕阳光。
3.明确边界,真诚陪伴:清楚自己的角色是朋友而非“治疗师”,不擅自给出“治疗建议”;同时尊重对方隐私不强行安慰,而是真诚陪伴。
善用资源,让专业成为支撑
求助是智慧,而非怯懦。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期,遇到困惑时主动寻求帮助是智慧且勇敢的表现。
1.熟悉支持系统:了解学校内外心理资源包括心理咨询、24小时心理热线的和校外就医渠道。在情绪低谷时,不妨主动迈出一步,拨打心理热线或预约咨询师,让专业力量为你托底。
2.觉察危机,及时援助:发现身边同学长期情绪低落时,也可以主动联系辅导员或心理中心,在尊重对方意愿的前提下,温和表达关切,避免使其感到标签化。
3.体验丰富的团体活动:参加静心手作、正念、各种团体辅导等活动,在专业指导下探索心理调适方法,提升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能力。
同学们,在这个金色的秋天,让我们许下一个温暖的约定:每天善待自己一点,多关心他人一些。当压力来临时,记得给自己一个拥抱;当看到别人陷入困扰时,送上一个理解的安慰。
温暖提示:
如果你正在经历艰难时刻,请联系你信任的人倾诉或拨打24小时心理热线:400-098-2525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我们一直都在。
{◝(⑅•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