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调适|你的开学心情是哪一款?应对秘籍在这里


假期余额告急,你的心情怎么样呢?是?还是?






烦躁焦虑紧张:暑假“嗖”一下没了?开学缓考、新学年的未知都让人心慌。


生物钟乱套了:起床困难户遭遇早八“暴击”,晚上辗转反侧更是睡不着。


分离焦虑:舍得家人朋友?想到要和同学室友“尬聊”就头大...


别慌,这些都是“假期综合症”的正常表现,收下这份“返校调适宝典”,帮你平稳过渡,元气满满开启新学期!


1

校准生物钟,身心同步回校节奏

心要回到校园节奏里,身体状态也要跟上。


01

72小时调时差

返校前三天,每天比前一天早睡、早期30-45分钟让生物钟提前适应。


02

告别手机依赖

设置每天屏幕使用时间,用打球、散步、校园跑等运动填满原本刷手机的空隙。


03

美食社交

约上新、老朋友一起吃顿饭,聊聊近况,分享家乡味道,自然打破尴尬,轻松撬开话匣子。


04

绘制你的“能量后援团”

画一个同心圆,把自己放在中心,写下随时能给你支持的人(家人、朋友、信任的老师、学长学姐等),感到焦虑时,看一看,提醒自己“我不是孤军奋战”。


2

情绪调节:安全穿越内心的惊涛骇浪

 五感着陆法


5-4-3-2-1

五感着陆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心理调节技术,通过有意识地调用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五种感官,帮助大家从过度思考或情绪风暴中“着陆”到当下。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当人们专注辨识感官信息时,前额叶皮层活动增强,能有效抑制杏仁核的过度反应,就像为失控的列车铺设了缓冲带。


1

视觉

说出你看到的5个具体物体

例如:一个印有Logo的蓝色保温杯;一本被荧光笔划了黄色重点的教材;屏幕上闪烁的光标和打开的Word文档;一盆桌面上小小的、叶片肥厚的绿萝;手机屏幕上显示的晚上7:15的时间


2

触觉:感受并描述4种身体接触的触感

例如:感受袜子柔软的纤维包裹着脚趾的触感;用手指摩擦书本纸张的边缘,感受其细微的粗糙和厚度;感受椅子靠背对肩胛骨的坚实支撑;有一缕凉爽的微风从窗外吹来,轻轻拂过你的脸颊。


3

听觉:倾听并识别3种声音

例如:远处传来宿舍楼道里模糊的谈话声和笑声;近处听到笔记本电脑风扇运行时低沉的嗡嗡声;窗外持续有汽车驶过路面发出的轮胎摩擦声。


4

嗅觉:寻找并说出2种气味

例如:你刚泡好的那杯绿茶或咖啡散发出的淡淡清香;空气中若有若无的、雨后泥土和青草湿润的气息(如果窗外刚下过雨)。


5

味觉:专注感受1种口中的味道

例如:专注地感受喝下一口温水时,它在口中留下的平淡却温和的滋味。或者感受一下牙齿间残留的上一餐的味道,比如米饭的微甜。


SWTC情绪调节法


SWTC情绪调节法(Gross, 2016)是一种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和情绪调节模型的四步干预技术,通过分阶段阻断负向思维、激活积极认知与行为转换,达到快速缓解情绪困扰、增强心理弹性并促进适应性应对的效果。当我们想调节紧张不安的情绪时,可以尝试这个方法帮助我们重获平静与自信。


Stop 暂停:深吸一口气,暂停脑中上演的“开学灾难片”


Write 书写:勇敢写下:“此刻最让我慌、困扰的问题是什么?”直面它!


Think 回想:唤醒你的“高光时刻”,过去,我是如何成功应对曾类似挑战的?我拥有的优势是?


Change 转换:换一个角度,这次是“新的成长机会”,而不是“糟糕的重演”。或者立刻行动,去做上面能量清单中的事。


3

重启学习力,用计划找回掌控感


01

重构假期认知

告别“假期好像啥也没干”的懊恼,把假期的放松当作高效“充电”,告诉自己:“我休息得很好,蓄满的能量正是新学期披荆斩棘的底气!”


02

设定适宜目标

心理学研究(Locke, 1990)表明,设定中等难度、吸引力适中的目标最能激发动力。别一上来就“我要卷成第一”、“我要一血上学期期末的极限体验的前耻!设定比如:“本周完成缓考复习大纲”、“每天专注学习2小时”等目标。


03

5分钟启动魔法

万事开头难?告诉自己“先做5分钟”,哪怕只是翻开书、打开文件或写一段笔记。启动往往比坚持更难,神奇的是,一旦启动,就容易进入状态,停不下来。


返校的适应需要时间,别苛求一步到位。留点弹性空间,允许自己慢慢来。最重要的是,请“置顶”自己的感受:“我看见你的不安,我理解你的焦虑,我支持你的梦想,我爱我自己。”


学会与新学期的不确定性相处,把它当作一次充满可能的新冒险,一步步来,安顿好身心,让脚步的心,一起稳稳落地。


重要提醒

如果低落的情绪持续困扰你、焦虑影响到吃饭、睡觉、学习等正常生活,请不要独自承受,主动寻求信任的人或专业人士帮助是勇敢且智慧的选择。 如有需要,可以拨打24小时心理咨询专线:400-098-2525


参考文献:

1. Fernandez, K. C., Jazaieri, H., & Gross, J. J. (2016). Emotion Regulation: A Transdiagnostic Perspective on a New RDoC Domain.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40(3), 426–440. https://doi.org/10.1007/s10608-016-9772-2

2. Locke, E. A., & Latham, G. P. (1990). A theory of goal setting & task performance. Prentice-Hall, Inc.

3. Shen, L., Yang, L., Zhang, J., & Zhang, M. (2018). Benefits of expressive writing in reducing test anxiet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Chinese samples. PloS one, 13(2), e0191779.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91779


信息来源:

2025-09-09